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 语 文(试题卷)

2024-05-04 11:03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

(新高考I卷)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号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

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是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音乐+古建的形式策划举办古建主题音乐会,把音乐演出搬到古建筑之中,引导观众以音乐为媒与古建筑展开对话。比如,今年7,世遗之城泉州举办的世遗就在咱厝边——2023古建音乐季,就选取泉州府文庙与洛阳桥两处古建筑作为主要演出场地。清雅灵动的琵琶声扣人心弦,古朴幽雅的南音让人回味无穷。在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演绎中,音乐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古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其人气得到提升,功能也得到拓展。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从古建筑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脉的传承。过去,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修个围栏拦起来”“搭个棚子遮起来,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

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把建筑上的砖、瓦、石、木化为音符,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跨时空传播,并在这种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还为年轻人走进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搭建起便捷之桥。比如,前文提到的《紫禁城》,就是一群90后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创作出来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有机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实现了破圈传播。很多年轻人由此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光明日报》2023.09.13)

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有机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实现了破圈传播。很多年轻人由此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光明日报》2023.09.13)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古建筑之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原因一是其建筑材料有地方特色,二是其建筑风貌有地方特色。

B.第二段里的跟古建筑一样,指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和古建筑有相通之处,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C.不同乐器的配合诞生不同的音色,从而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使听众可以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

D.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既挖掘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为新时代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思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音乐家可以利用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语言创作出关于古建筑的音乐,说明其背后的地域文化是一样的。

B.推出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背景,就在于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

C.音乐+古建形式出现的古建主题音乐会,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

D.第七段的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活化石比喻古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  )

A.民族音乐会演奏《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又铸了长城的

B.听到打击乐的有机组合,就可以联想到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壮丽;听到清逸的小提琴,就可以联想到长城的细腻……

C.长城这一静态的古代建筑,通过现代音乐作品,不仅了起来,而且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也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D.民族音乐会演奏的《长城》,让长城历史、长城文明变得更加具体,让雄伟长城在《长城》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

4.能够彰显古建筑之美的音乐有何特点?请简述。(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七段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可否删除?请作出判断,并简析理由。(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得害怕。

,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捂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A.老范将两块大洋摁到我爷爷的手心,与魏鸣之希望我爷爷为他保密用意相同。

B.老范、魏鸣之在风雪之夜先后到来,这使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

C.魏鸣之对我爷爷的称呼多变,表明他对我爷爷既有试探、威胁又有安抚、利诱。

D.对话中多处使用省略号,蕴含丰富的语意,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方向解读的可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开头的环境描写用语简练,在刻画自然环境寒冷黑暗的同时,又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奠定文章的情绪基调。

B.解放军与反动派的冲突集中到我爷爷身上,构成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的基础,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C.把解放青沙城的大事聚焦于客栈,以小写大,与《百合花》中通过新媳妇的言行刻画小通讯员形象的手法类似。

D.小说正文结尾留有空白,文末又用补记的形式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既与前文相互印证,又突出了主题。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分别写了我爷爷见到老范、魏鸣之的两个场景,二者对比鲜明。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者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素餐一致,其中,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  )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材料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答案B

2.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章法极奇,对此请作简要分析。(6)

答案 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象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手法,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6.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章法极奇,对此请作简要分析。(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的,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2)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留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陆游在《书愤》中也留下了与此内容相关的名句:,” 

(3)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影响深远。你还知道哪些理念与此类似的古代名句呢?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的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被网友们取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的名字——“BA

BA现场,四面看台,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每逢BA开打,十里八乡的人都会,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是,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如此的比赛氛围,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目睹BA的盛况,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接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是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而是BA” 

有人说,BA之火,火在一个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BA的出圈,却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这共鸣,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BA为我们贡献的,既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喜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  )

A.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B.目睹BA的盛况C.火在一个D.操着贵普的解说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天然地连接起乡村与城市、国内与国际的文化盛宴,似乎更符合逻辑,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点,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⑧来发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

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使乡村短视频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

A,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B,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个领城。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工作,转而到新的领城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 语 文(试题卷)

标签云